朋友们私下里常聊,说这餐饮行当,一旦踏进去,那可真是个无底洞,深不见底,摸不着边儿。我也亲眼瞧着不少餐馆,刚开始那阵儿真是风风火火,人头攒动,可没过多久,“啪”地一下,就像多米诺骨牌似的,全倒下了,那叫一个兵败如山倒。就在这一波又一波餐饮老板哭着喊着赔本关门的时候,你猜怎么着?有些平时根本不起眼儿的小人物,却在偷偷乐呢,那笑得,眼泪花儿都出来了,简直是闷声发大财。他们可不是什么大英雄,就是实实在在的“接盘侠”,俗话说得好,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,这边唱罢10大配资平台,那边登场,这景象,看着还挺“和谐共荣”的,你说怪不怪?
五年前,我们公司有一家店撑不下去了,准备关门大吉,就是在那个时候,我认识了陈姐,后来我就一直叫她陈姐。说起来,陈姐就是我刚才说的那种“接盘侠”中的一员,而且你别说,这几年下来,人家真是鸟枪换炮,让人刮目相看,跟以前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了。第一次见她,她开着一辆那种“客货两用”的面包车,一看就知道是个风风火火的女人,光听口音,我就猜她多半是重庆那边来的,那股子麻辣劲儿透着屏幕都能闻到。面包车的副驾驶坐着她老公,那人看着就让人摸不着头脑,脸上写满了故事,但你就是看不懂,反倒是陈姐,性格外向得很,好打交道多了。他们那车,嘴上说着客货两用,其实就是个幌子,真拉货被警察叔叔逮着了,那罚款可是少不了的,谁没事儿愿意冒这个险啊?我觉得吧,但凡有别的路子,谁也不会去钻这种空子,所以当时看他们那样儿,就知道日子肯定也不宽裕,没啥好羡慕的。
那天,我是通过网上找到他们的,因为我们公司那家店,开张没俩月,就遇上城建修路,那客流一下子就没了影儿,跟断崖似的往下掉,最后连转让的机会都没捞着,只能把一些设备按二手价处理掉,剩下的没人要的,就只能当废品卖了,总不能堆在那儿碍事儿吧。陈姐两口子就是来收这些“废品”的,满满当当拉了两车,他们俩硬是没找外人帮忙,从拆卸到收捡,再到装车,全都是他们两口子自己干的,连包门的铁皮都给我扒下来弄走了,当时我就纳闷儿,她一个女人,哪儿来的那么大的力气,简直跟开了挂似的。那一刻,我才真算是见识了什么叫“能干”,我平时觉得自己也挺能吃苦的,可在陈姐面前,那真是不值一提,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。
因为还有些后续的事情要处理,我就跟陈姐留了个联系方式,想着以后万一还有啥事儿,也能找到人。结果去年,我一个朋友的店也要关门了,我又见到了陈姐。几年不见,变化可真大,跟换了个人似的。这次陈姐是一个人来的,开了一辆黑色的宝马,人也打扮得时尚多了,一看就是混得不错的样子,不过那股子风风火火的气场还在,一点儿没变。不同的是,这次她不再亲自动手了,就负责跟我谈价格,谈好了,一个电话打出去,他们公司那几个员工就过来处理了,专业得很。那次陈姐请我喝了茶,闲聊的时候才知道,原来她现在已经不仅仅是收废品了,早在三年前,他们两口子就开始做整店收购和销售二手餐饮设备的生意了,这可比收废品上档次多了。
她说,在成都这个地方,像他们两口子这样的公司或者个人,那可真是不少,专门从那些关门的餐饮店老板手上低价把设备收过来,然后再加点儿价卖出去。特别是很多那种小夫妻开的小餐饮店,为了省点儿钱,能少花一分是一分,就愿意买一些二手的设备,反正能用就行,谁还嫌弃旧啊?关键是这几年餐饮业那叫一个折腾,频繁地开店又频繁地关店,用他们行话讲,就是“高周转”,很多倒闭的店压根儿没开多久,里面的设备都还跟新的一样,根本没怎么用过,这不就给他们提供了大量的货源吗?
这几年,成都的餐饮业就像是在演一出跌宕起伏的大戏,一边是无数人在哭着喊着赔钱,黯然离场,另一边却是像陈姐这样的人,靠着收这些“残兵败将”赚得盆满钵满,那真是应了那句话,“东方不亮西方亮”。这或许就是一种能量守恒吧,总有人要失败,才能衬托出总有人能成功,总有人在困境中倒下,也总有人能在这种不景气的时候,敏锐地抓住机会10大配资平台,逆流而上。就感觉这几年成都的餐饮业,就像大家在玩儿一个丢手绢的游戏,不停地开,不停地关,纸团一直在空中飞来飞去,就是落地不稳当。你说,这种现象啥时候才能是个头啊,啥时候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?也不知道别的地方,是不是也跟成都一个样儿?
证配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